沧州城下,齐军大营。
沈墨正在和王府长史傅建道以及悬镜司指挥使项元忠以及先锋大将,龙骧营指挥使李牧等一干文武在主帅大帐之中议事。
傅建道正在说话,一脸笑意:“算算时间,石廷柱等一干清兵俘虏应该已经进了京城,想必清兵全军覆没的消息已经传开了。如果多尔衮知道了这个消息,表情应该会很精彩吧。”
众人闻言都笑了起来。
项元忠接话道:“兵败德州固然会让多尔衮威望受到影响,但是殿下让石廷柱以及你俘虏带回去那些话才是真正的诛心之言。多尔衮跟豪格为了争夺满清皇位,积怨已久。两人身后也各有重臣支持。
这次殿下利用清兵大败之机,用这一招反间计绝对会再次激化两人之间的矛盾。如此一来,多尔衮的必然不能全力南下,只能先着手处理内部的矛盾,巩固自己摄政王的权威,那我们的机会自然就来了。”
李牧也笑道:“多尔衮毕竟只是一个摄政王,并非满清皇帝。他的权威是建立在军功和胜利之上的。若是清兵一直胜利,那他的位子自然坐的就稳。如果连续吃败仗,那就的位子自然也就不稳了。殿下正是看透了这一点,才会设下这离间计。这离间计的前提就是我们保持在军事上的胜利和优势,单独用出来的话就没有多少效果了。”
众人闻言纷纷点头赞同。
沈墨看到众人心情振奋,也笑着道:“这就是我跟你们经常说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,政治往往也要受到战场局势的影响。满清虽然效仿大明,承袭了大明许多制度,但是却有点不伦不类的,依然带着许多渔猎民族部落制度的烙印。他们虽然有了皇帝,也有了摄政王,但是最高的权力机构却是议政王大臣会议,多尔衮还无法做到真正的大权独揽。
我们给满清造成的这一系列的失败,必然会让他们内部对于是否继续南下产生分歧,或者说这种分歧本身就是存在的。只不过以前太顺了,这种分歧被暂时压下了。那现在连连失败之下,这种分歧必然会再次凸显出来。所以你们想想,清廷接下来会有什么举动?”
沈墨自然是明白清廷会做出何种应对的,穿越者的先知优势下,再顺着各种已知的信息一分析,就会大概知道清廷会有怎样的反应。
他这么问,当然也是为了启发臣下,培养他们分析洞察局势的能力。
众人闻言,都凝神思考起来。
傅建道到底是文官,本来就是一个幕僚智囊的角色,此前显然也想过这个问题,所以第一个开口道:“殿下,臣以为如果我是多尔衮的话,首先肯定会派一个信的过的大将带兵来沧州救援多铎和吴三桂。吴三桂且不说,多铎却是多尔衮的一母同胞的弟弟,是他在清廷中最重要的帮手,必然是不会轻易放弃的。而且这个派来救援的人也必然会是多尔衮在京城最信任的人,如果不出意外的话,应该就是多尔衮另一个同胞兄弟阿济格了。”
沈墨点点头,笑着示意他继续说。
傅建道也没有谦让,继续道:“但是根据悬镜司搜集到的情报,这个阿济格性格粗鲁急躁,且狂妄自大,所以多尔衮极有可能会给他配一个沉稳周到的副手来协助他。以多尔衮的作风,极有可能会配一个降清的汉臣,譬如范文程或者洪承畴等人。”
李牧轻哼一声道:“如果那阿济格真敢来沧州,那就正好让他们兄弟俩人一起去黄泉路上作伴。没有阿济格和多铎这两个左膀右臂,多尔衮这摄政王的位子必然也是坐不下去了。没有多尔衮,满清的威胁至少能少了一半,要想再继续染指我中原江山更是无望了。”
众人都颔首赞同。
如果多尔衮下台的话,以满清内部的剩下的那些人的魄力和眼光,没有一个能跟多尔衮相比的。
众人你一言我一眼的议论着,沈墨仔细听着,最后总结道:“如果不出我所料的话,清廷会在近日派兵增援山海关,守好他们的退回关外的后路。他们显然是要做两手准备,一旦情势继续对他们不利,他们肯定就会弃了京城,从山海关返回关外。”
项元忠闻言急道:“如果这样的话,那我们必须尽快派一支人马夺取山海关,抄了满清的后路。一旦让他们逃出关外,我们再想剿灭他们就难了。”
他原来在辽东军中待了多年,可太知道一旦在关外跟满清交战有多困难了。
别的不说,就是关外那天气对于关内的兵将来说就是一个极大的考验,冬天冷的兵器都拿不住,更别说厮杀了。
甚至还没开战,士兵就被冻死冻伤许多了。
而满清是祖辈在辽东数百年,出没于白山黑水之间,早就习惯了辽东的苦寒,天气因素对他们的影响远远小于关内的军队。
所以在听到沈墨这么说之后,立刻就有些着急。
沈墨笑而不语,傅建道却看着着急的都站起来的项元忠笑道:“项指挥使,瞧把你着急的。咱们能想到的事情,殿下岂能想不到?”
项元忠一愣,惊讶地看向沈墨。
沈墨微笑着点点头,摆摆手示意他落座,开口道:“此事我的确提前做了一些安排。早在清兵还没到德州城下之时,我就已经下令给虎贲营指挥使高远和渤海舰队指挥使赵柏青了,让他们二人做好从海路进兵,夺取山海关的准备。算算日子,他们此时应该已经从蓬莱水师基地出发了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帝国时代造反实录请大家收藏:(www.jinjiangwx.com)帝国时代造反实录晋江文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